在国内与托福或雅思斗智斗勇,被读不懂的阅读、听不懂的听力、说不出的口语和写不出的写作折磨得遍体鳞伤之时,想必许多小伙伴们都会想,等到出国留学就好了,到了英语的环境中,英语能力要提高,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。
然而,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残酷的。真的到了国外,留学生们才发现,原来英语能力一夜之间突飞猛进是不存在的,留学越久,英语能力反而越退步。
上网课我一言不发
随着疫情好转,网课时代渐渐走向落幕。不过,那些有关网课的记忆,可是永远留在A同学的心中,他记得自己在上课前一分钟被夺命连坏闹钟叫醒,蓬头垢面地躺在床上,听完了一节又一节的网课。
网课适合偷懒,适合睡懒觉,却不适合提升英语。因为网课不方便讨论,所以基本上都是教授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讲讲讲的模式,偶尔停下来问一句:“有谁有问题吗?”
这时候,A同学通常是有疑问的,但是一秒过去了,没人说话,两秒过去了,现场一片安静,三秒过去了,社恐A同学不敢说话了。
他一时冲动之下给自己解除了静音,又在全班安静如鸡的情况下,默默地给自己再次静了音。教授见无人提问,重新开始讲讲讲,A同学就这样错过了无数次开口的机会。
至于心中的问题,要是下课的时候还记得,就去微信上问问课友,要是忘了就随它去了,反正考试也不一定会涉及。就这样,A同学的网课生涯充满了欲言又止。
你问他口语是否有提升?不比考托福时更差已经很好了……
讨论课我避之不及
网课时代结束,情况会不会更好呢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Lecture照样是教授讲得口干舌燥,听课的学生听课的听课,玩电脑的玩电脑,互相之间不交流,也不怎么与教授交流。教授依旧会停下来问是否有疑问,这时候总有几个积极分子会举手,但也只有他们会举手。而且,这类学生是属于那种没问题也要找问题的类型。
眼看着话题被越扯越远,教授给出的答案越来越简略,频频张望教室里的钟,“再不接下去讲这节课要讲的东西就讲不完了”的想法写在脸上,A同学慢了一拍想要举起的手,又缓缓地落回到桌面上。
Lecture上没说话的机会,Seminar上总有。问题是吧,Seminar上需要说话的频率太高,对于英语水平普通偏差的人是莫大的挑战。
辛辛苦苦读完了教授布置的几十页阅读材料,A同学忐忑地走进教室。小教室里寥寥十几人,也不知道读没读过材料,但一个比一个会扯,抓住阅读材料第一页的第一句话就能说一大堆。
A同学聚精会神地听着,除去没听清的地方,剩下的内容他怎么想都觉得有些不太对劲,好像和自己读出来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。转眼间轮到了他,他心里一个大大的问号,原本准备好的说辞说不出来,支支吾吾地说了句“我同意前面所有同学的看法”,就无话可说了。
几次之后,A同学只想逃,看见换课的截止日期还没到,而且还有其他不需要讨论的课程可以选,赶紧换了课。
最开始尝试参加Seminar,是抱着学习知识顺便提高英语的想法去的,但无论是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还是“众人皆醒我独醉”,都不好受。坐在教室里的每一秒,A同学都觉得难挨,哪里还顾得上练英语这回事,日后再选课,看见一门课程表明是Seminar,立刻从自己的选课清单中删除。
交朋友我精准锁定
通过上课提升英语行不通,课余时间交个外国朋友,英语听说总能提升吧?那可真不一定。
还是那个九分社恐,一分社牛,社牛还只在特定场合、对特定的人展示的A同学,他也曾有过交朋友的想法。
土生土长的美国同学都挺友好,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夸夸技能,碰上先打个招呼,然后不管那天A同学的打扮有多么草率,他们都能找到地方夸。A同学在一声声夸奖中迷失了自我,跃跃欲试地试图打入他们的朋友圈。
然而,聊天时他们语速飞快,还掺杂着流行永远,A同学听得再认真,都总有那么几个地方听不太明白,更不懂得要如何加入聊天。偏偏同学还是会端水的,自己说了几句,一定要que到A同学,让他也说几句。
为了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问话,A同学的精神高度紧张,比起坐在托福考场中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就算不是面对面说话,打字聊天也让他发愁,时不时的漏字错字也就算了,他们还一大堆缩写和俚语,导致A同学的搜索记录变成了以下这般模样:
What does 2day mean?
What does wth stand for?
Rn meaning in chat.
救大命,上课、写作业、考试和一堆乱七八糟的日常琐事已经够令人头秃的了,要是交个朋友还要一遍遍体会托福考试的滋味,换谁谁顶得住。
过了几天之后,A同学决定放弃。想开之后,简直是海阔天空,学校里中国留学生算不是非常多,但数量也绝对不少,用心寻找的话,不怕找不到。
除了用“How are you?”的回答来判断之外,A同学还有种更加简单的方法,即悄悄观察上课时身边同学的电脑桌面,寻找那个绿色聊天软件的图标。
一旦找到了那个图标,那么那人八九不离十是中国人了,上前打了招呼,问一句“Can youspeak mandarin?”,得到肯定的回答后,就可以顺畅地切换到中文频道,进行无障碍聊天。
口音让我怀疑人生
在学校里,北美的教授和同学说得好歹是比较标准的英语,即使有时说得快了不能全听懂,也基本上能理解个百分之八九十,出国前托福逼出的英语水准勉强够用,给了A同学一种原地踏步也不是不行的错觉。
直到实习时进了一个有不少外国人的组,A同学才意识到自己差远了。
标准的英语是一种语言,带口音的英语又是无数种不同的语言,特别是带咖喱味的英语。每天开会,印度同事说的话在A同学耳中宛如加密通话,就算他聚精会神地听,也顶多只能听懂开头语速尚未加快时的几个字,以及结尾语速又变慢时的几个字。
比如,“Good morning. *&%&^#%$#^%*&^;Thank you.”
写在最后
更悲伤的故事是,留学生不仅英语能力不进反退,中文能力也在退步。
平时有英语论文看不懂,只能读翻译软件生成的中文文本,奇奇怪怪的语法看多了,但凡用中文写点东西,都会不自觉带上一股子翻译腔。而好好的普通话又被来自北方的同学带歪,一开口就是大碴子味……
这下好了,留学生直接成为0国语言拥有者了。
以上就是《留学生英语退步图鉴:我英语怎么出趟国还退步了呢?》介绍。